新進教師專訪:李以如助理教授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2-01

1

從扎實的基礎研究做起-細胞核膜研究

        相信大家對細胞膜都並不陌生,但什麼是細胞核膜呢?細胞核膜是分隔開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生物膜。你可以想像它對所有真核細胞都很重要,核膜作為第一道防線,透過機制上的調控進出,成為所有有核生物DNA與外界交流的濾網。

核膜研究在近年逐漸受到關注而成為課題,很多疾病的細胞中,核膜出現缺陷的頻率較高,二者之間的相關性讓學者們不禁假設核膜的運作與疾病的產生之間是不是有更深刻的關聯。有部分遺傳疾病,例如早衰、肌肉萎縮,是因為核膜上的蛋白質突變導致而成,這些疾病的症狀顯示細胞核膜本身失去完整性 (integrity) 時,DNA會容易受到傷害,且轉錄的調控也會變得不正常。細胞核與核膜的不正常表徵,在臨床上已經廣泛地透過帶有病理特徵的細胞切片,被用作預後的不良指標,但在機制的描述上還沒有一個定案的說法。現在的觀察技術不斷地更新,可以在細胞活體時便進行觀察,於是研究者們紛紛投入核膜組合與調控的議題,而李以如老師便是其中一位。

李老師開始接觸核膜研究的契機來自於博士後研究員的經歷,當時正投入癌症相關的研究團隊,注意到在微核(micronucleus),這種在癌細胞中常發現的不正常結構中,核膜組合的缺陷常造成染色體易位或重組的突變現象。但目前對於正常細胞核膜的運作與組合都還不是很了解,若連正常的運作方式都無法清晰描述,就更別提在異常狀態下的治療方式。於是李老師才打算以相對簡單的模式生物來檢驗細胞核膜的組合與修復是如何發生的,作為核膜研究的基底。

發現與發問的浪漫

比起「發明」更喜歡「發現」的李以如老師,在大學念完化學後轉而投入分子生物學,詢問老師轉換研究領域的契機點,她輕描淡寫地提及,在一次暑期大專生實驗中,親眼目睹線蟲胚胎的細胞分裂,讓她不禁讚嘆生物現象的奇妙。而這個契機奠基了投入生物學的動機;從化學投入生物學聽起來會是件無縫接軌的輕鬆事,但事實上,除了要時時刻刻地對求學生涯中的細節有所覺察,還需要有踏出去的勇氣與覺悟。

在台灣唸完碩士班、隻身前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求學的李老師一開始並不如預期來得順利,原先想要直攻博士的她,只獲得了碩士學程的錄取,但李老師對於這樣的安排並不排斥,耐住性子從課程學習扎根學起,積極地在課堂上吸取新知識,於是受實驗室的指導教授肯定,並獲得委員會的一致認同,進入博士班就讀。

在海外歷練的她,深刻的體會到「發問」的重要性,在傳統東方教育下,很容易會有「提問」的壓力,作為學生怕問出一個品質低落的問題、作為講者更怕被問問題,認為一定是自己不夠完善,觀眾才會需要透過發問解惑;但不問問題,又怎麼驗證自己心中所想、連問題都沒有,該如何獲得更好的機會進步?另一方面,作為聽眾,對議題感興趣或有投入才會想申述提問,因此無論是作為講者還是學生,「沒有問題」反倒是最需要擔心的。

稱職的基礎研究者

秉持著以提問為核心的精神,李老師鼓勵學生:找問題、問問題、享受被問問題與回應的互動。這項精神也反映於李老師對實驗室的管理方針,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厚度上並不是實驗室成員的先備條件,更重要的是,能夠誠實的溝通互動並勇於面對問題、不怕犯錯,在錯誤中學習進步。技術層面上,李老師的實驗室採用的模式生物是一種特別適合研究細胞核膜的裂殖酵母菌,可別看它是單細胞生物,在細胞核膜的研究上它可是不可取代的。酵母菌在應用層面上也相對廣泛多元。如果對合成生物學方面的工作有興趣的同學,都非常適合從採用酵母菌為生物模式的實驗室磨練養成。此外,實驗運行期間,高效率的時間分配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在多個實驗並進時,能夠在多條作業程序中清晰劃分,達到最佳的時間管理。作足上述準備,才能作為一位獨立且稱職的基礎研究者,歡迎同學與李老師一起成為在前線探索的好奇先鋒。